报告题目:金属材料变形与损伤起源的原位研究
报告人:单智伟
报告时间:12月16日14:30-15:20
报告地点:信远I区121教室
腾讯会议ID:787 797 192
报告内容:无论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动机叶片,轨道交通领域的高精度轴承,还是集成电路领域的芯片,金属材料的变形和损伤都是这些部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金属材料在服役过程中,会经历变形导致的损伤起源,损伤积累,损伤的快速发展,直至部件的最终失效;同时,损伤尺寸经历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过程。目前研究较为充分的宏观尺度的变形和损伤仅占金属部件寿命的一小部分,而对实质上决定金属部件服役寿命的损伤起源、损伤积累阶段,因为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其机理和规律尚不清楚;同时,当今高精工业对金属部件的性能和寿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研发必要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定量探索并精准认知金属材料在微纳尺度变形与损伤的微观起源及其动态演化规律,进而延迟损伤的产生,抑制损伤的扩展甚或对损伤进行修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本报告将着重介绍我们研究团队在该领域所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
报告人简介:单智伟,教授,男,1974生,先后于吉林大学,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和美国匹兹堡大学获本科(1996),硕士(1999)和博士(2005)学位;博士毕业同年到美国劳伦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06年加入著名的纳米力学制造商Hysitron公司工作,先后任部门经理和应用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010年回国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任材料科学工程学院经理。近年来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通过探索微纳尺度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力求为宏观高性能结构材料,尤其是镁基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提供系统的原理性知识体系支撑和方法论的指导。截至目前,已在包括《自然》、《科学》、《自然—材料》、《自然—通讯》、《美国科学院院刊》、《物理评论快报》、《纳米快报》、《材料会刊》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引用超过6100余篇次,单篇SCI引用最高687篇次。组织和共同组织了24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做或署名报告230多个,其中超过一半为邀请报告。相关研究成果荣获国际自然科学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美国TMS学会轻金属分会基础研究最佳论文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
报告题目:基于钙钛矿异质结构高增益光电探测器
报告人:廖蕾
报告时间:12月16日15:20-16:10
报告地点:信远I区121教室
腾讯会议ID:787 797 192
报告内容:光电探测器是光电子技术在通信和图像传感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产品。目前,长距离、高速率、大容量光通信系统的广泛应用对探测器的高灵敏度、低噪声、宽光谱响应范围、高线性度及快速响应时间等诸多性能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同时,信息社会数据量的爆发性增长也需要更高集成度、更低功耗的芯片化光电器件集成技术。基于传统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探测器尽管在产品商业化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成本优势,但也普遍存在灵敏度较低、噪声较高、光谱带宽不足、光学结构设计复杂等缺点。钙钛矿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同时还集有直接带隙、高吸收系数、长载流子扩散长度、低激子结合能、强缺陷耐受性等优异的光学、电学性质,是构建规模化器件的理想材料。
报告将介绍钙钛矿材料相关的异质结构器件构筑,基于二维半导体/钙钛矿异质结构实现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光电探测器;采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钙钛矿异质结构构筑柔性、超灵敏、宽光谱光电探测器;开发高k材料/钙钛矿异质结构电介质实现高灵敏度、低噪声、高线性度光电探测器。上述工作为光电探测器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报告人简介:廖蕾,湖南大学教授。2004年,获武汉大学物理学院材料物理专业学士学位;2009年,获武汉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其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2009年至2011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博士后工作,2011年7月份至2016年12月在武汉大学物理学院工作,2017年1月加入湖南大学。在Nature、Nature Electron.、Nature Commun.、PNAS和Nano Lett.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H因子68,他人引用大于12000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入选湖南省青年科技奖、纳米研究青年科学家奖、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和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以及湖南省创新研究群体等。
报告题目:柔性微纳智能感知器件
报告人:张珽
报告时间:12月10日16:10-17:00
报告地点:信远I区121教室
腾讯会议ID:787 797 192
报告内容:新型柔性智能感知器件是后摩尔定律时代信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础支撑,发展新型低功耗柔性智能感知器件的创新设计方法,实现其在医疗健康、人机融合、轻量化设备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报告人将分享近年来在柔性可延展仿生传感结构设计、柔性微纳智能感知器件、可穿戴智能系统集成和应用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通过共性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的研究,探讨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开展新型柔性仿生智能感知材料与器件设计方法;并将在报告中讨论柔性智能传感器工程化和应用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
报告人简介:张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i-Lab研究部主任。致力于传感器技术、柔性电子学、纳米智能材料、可穿戴智能系统领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相关战略新兴产业的应用。获得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20年中科院优秀导师奖、2016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2017年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主要学术任职包括:《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副主编、《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编委、全国微机电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MEMS器件工作组委员、中国机械学会理事、中国微米纳米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等。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 JACS, Nano Letters, Account of Chemical Research, ACS Nano,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Analytical Chemistry, Nano Energy,《中国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受邀撰写英文专著3章;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PCT国际发明专利3项,部分发明专利已许可和产业转化。
报告题目:金属氮化物–从材料结构设计到传感器应用
报告人:杨明辉
报告时间:12月10日17:00-17:50
报告地点:信远I区121教室
腾讯会议ID:787 797 192
报告内容:金属氮化物具有特殊的晶体结构是一种金属间隙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电子传导性能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与高耐腐蚀。特别是一些金属氮化物,由于N原子的嵌入导致金属晶格扩张,引发其电子结构与贵金属相似,具有类贵金属的催化性能。由于其材料特性,合成具有特定晶体结构和形貌的金属氮化物极具挑战。近五年来,我们团队成功制备出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用价值的金属氮化物及其复合材料,并通过理论计算详细阐明相关材料的构效关系,其中代表工作包括发现ZrN具有优于商业Pt/C催化剂材料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及稳定性,用软尿素法成功合成Ni2Mo3N材料,并首次提出金属氮化物表面氧化活性层(surface oxide-rich activation layer, SOAL)的析氧催化设计理念,和利用模板法成功合成出多种具有优异性能的多元金属氮化物及其复合材料。通过结合详细的晶体结构与表面结构分析,不仅发现这些材料在催化和传感领域具有突出性能,同时可以作为相关领域高性能材料设计的借鉴。
报告人简介:杨明辉,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先后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4月- 2014年3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固体材料研究工作。2013年12月获得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支持,回到中科院工作。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与过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稀土晶体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The Innovation期刊的学术编辑。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中科院STS重点部署子课题项目(1项)。课题组研究重点包括固体材料的设计合成、晶体结构解析和构效关系研究,以及相关材料在传感和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相关工作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hemistry, AngewandteChemi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期刊上发表,共发表学术论文218篇,申请发明专利3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