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报告 > 正文

【西电90周年校庆伟德BETVLCTOR1946学术论坛】第七期

时间:2021-12-09 10:03

 

报告题目Toroidal Polar Topology in Strained Ferroelectric Polymer

报告人:沈洋

报告时间121014:30-15:20

报告地点:信远I413教室

腾讯会议ID330-629-616

报告内容Polar topological texture has become an emerging research field for exotic phenomena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reconfigurable electronic devices. We report toroidal topological texture self-organized in a ferroelectric polymer, poly(vinylidene fluoride-ran-trifluoroethylene) [P(VDF-TrFE)], that exhibits concentric topology with anticoupled chiral domains. The interplay among the elastic, electric, and gradient energies results in continuous rotation and toroidal assembly of the polarization perpendicular to polymer chains, whereas relaxor behavior is induced along polymer chains. Such toroidal polar topology gives rise to periodic absorption of polarized far-infrared (FIR) waves, enabling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terahertz wave on a mesoscopic scale. Our observations should inform design principles for flexible ferroic materials toward complex topologies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multistimuli conversions in flexible electronics.

报告人简介:沈洋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后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现为清华大学伟德BETVLCTOR1946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经理。他长期从事功能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超过150篇论文,他引11000余次,H-index 58;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从2017年起,担任《Applied Surface Science》和《Science Bulletins》编辑。

报告题目:低功耗半导体气体传感器与集成

报告人:刘欢

报告时间121015:20-16:10

报告地点:信远I413教室

腾讯会议ID330-629-616

报告内容:气体是物质的一个态,是客观世界极其重要的化学信息。作为各类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的核心元器件与上游产品,气体传感器在公共安全、流程工业、环境保护、航空航天和生命健康等诸多领域有着重大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创新和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智能传感器正成为各个发达国家竞相角逐的技术高点之一。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支撑新一代物联网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件和芯片”。实现对生物视、听、触、嗅、味等感知器官的功能模拟和性能超越,是智能传感器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和检测对象广的优势,但其制备温度和工作温度较高,与CMOS工艺不兼容且功耗高,阻碍了传感器高密度集成、规模化组网及移动终端系统应用。团队以解决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高温”弊端、突破功耗与集成瓶颈为目标,围绕“气敏效应产生与调控”科学问题,选择胶体量子点为主攻方向,按照“低温制备—气敏特性调控—功耗控制”的思路开展了系统研究。利用胶体量子点独特的表面效应、尺寸效应与可溶液加工特性,构建出基于胶体量子点气敏效应的新型传感器,拓展了低功耗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研究体系与技术途径,为发展新一代电子鼻人工嗅觉、实现多组分复杂气氛感知与目标识别打下了基础。

报告人简介:刘欢,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副经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负责人。200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2009-2011)、德国图宾根大学(2019)先后从事博士后、高级研究学者研究。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7年获亚洲化学传感器会议青年科学家奖,2019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传感器,提出并构建基于胶体量子点气敏效应的新型传感器,拓展了低功耗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研究体系与技术途径,为实现高灵敏高可靠智能气体传感器芯片与片上人工嗅觉系统打下基础。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Photonic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近百篇,SCI引用超过3000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在美国材料学会年会、亚洲化学传感器会议、中国气湿敏传感技术学术交流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作为大会中方主席组织召开智能气体传感器国际学术会议2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等10余项。相关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首届特邀会员。

报告题目:基于相变/变形广义稳定性的金属结构材料设计

报告人:刘峰

报告时间121016:10-17:00

报告地点:信远I413教室

腾讯会议ID330-629-616

报告内容:“修正热力学,用于动力学”,这是刘峰教授40岁前工作的全部。2014年,正式提出热力学-动力学相关性的理念,并将热-动力学协同总结为,热力学与动力学的多样性、相关性和贯通性。据此,提出关联相变和力学性能的广义稳定性概念和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设计的判据:设计大驱动力和大广义稳定性的相变/变形可以产生较佳的强度和塑性搭配。

报告人简介:刘峰,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11),“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3),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国务院政府特殊人才津贴(2015),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6)等多个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1)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在《Inter Mater Rev》发表综述3篇,金属权威期刊《Acta Mater》发表论文40余篇。《JMST》和《自然科学进展》编委。

报告题目:金属高速切削热塑剪切带

报告人:戴兰宏

报告时间121017:00-17:50

报告地点:信远I413教室

腾讯会议ID330-629-616

报告内容:高速切削是制造业的技术革命,是先进制造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然而,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几乎所有金属材料的切屑流动都发生从连续均匀流动向锯齿状震荡不稳定流动转变。这种流动不稳定,加剧刀具的磨损、威胁机床的服役安全和寿命。严重制约高速切削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这种锯齿状震荡不稳定切屑流动与高速切削下金属材料热塑剪切带的周期性涌现密切相关。然而,人们对高速切削剪切带涌现的起源与非线性演化动力学规律的认知还相当模糊。本报告将介绍报告人团队过去十余年在这方面取得的系统进展,主要包括:(1)建立了超宽切削速度范围的金属切削实验模拟平台;(2)高速切削中剪切带涌现物理起源、判据、多重剪切带的协同演化理论;(3)高速约束挤压切削抑制多重剪切带涌现、演化与控制。

报告人简介:戴兰宏,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获博士学位;1996-1998 北京大学力学系博士后;1998.9-至今在中科院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期间1999-2000在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工作,2005-2006在哈佛大学访问工作。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力学进展》主编,中国科协爆炸力学首席传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冲击动力学与新型材料力学行为。在非晶合金和金属基复合材料剪切带与断裂、金属高速切削力学、细观复合材料力学等方面有系统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近期重点关注无序合金(非晶合金、高熵合金)塑性流动与强韧化。现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B项目等科技任务。